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半岛综合体育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运动类APP一边线下砸钱 一边开始收割用户

2024-05-14 22:13:4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运动类APP一边线下砸钱 一边开始收割用户入夏了,正是美女们减肥运动的好时节,健身运动的关注度开始升温。几年前,当运动类APP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用户面前时,外界在讨论:健身运动,到底选线上还是线下?几年后,这个选择正在变得模糊,因为,出于“收割”用户的考虑,线上与线下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迷蒙。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在朋友圈秀运动开始成为一种时尚,于是,数十个运动类APP应运而生,相继获得风投融资,并成功吸引了用户的关注。

  随着这些APP的逐渐普及,它们带起的锻炼热潮也改变不少人的运动习惯。“今天走了两万步”、“第五个10公里,完成初级到中级的进阶”……在微博、朋友圈里晒运动成绩,也成为不少人的每日必修课。

  有机构报告认为,运动类APP的井喷与运动健身市场的迅速成长有关。运动起来,正逐渐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这是因为健康意识觉醒。我国超重人口已占人口总数的1/3,北方地区尤为严峻。

  那么,在线运动的用户数量有多少呢?据易观国际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二季度结束,移动健身类APP活跃用户量已达到4.8亿。也就是说,全国13.9亿人口中,超过3成的人安装并使用过至少一款运动类APP。相对而言,大中城市用户比例较大。其中,北京、广州、上海用户量位列前三,四到十位也均为省会级城市,西安位列第八位。

  网络健身课程老师樊先生表示,在线运动主要是利用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对于场地门槛要求较少。之所以大城市用户多,主要是因为可供运动的场馆和公园等公共资源比较丰富,有利于培养用户相对长期的健身习惯。

  在线运动主要依靠移动互联网端,所以从年龄结构来看,40岁以下中青年是此类软件的主要用户群体,相对而言,女性用户比例略高于男性,但女性用户在减肥健身类App中占比更高,而男性用户在跑步类App中占比则高于女性。

  运动类APP用户量的激增,也让“线上”马拉松成为很多跑友的选择。华商报记者了解到,线上马拉松是指在赛事当天,按照活动要求,用户在任何地点,完成全程、半程、迷你马拉松,即可获得官方授权的完赛纪念牌、赛事奖品或电子完赛证书。

  悦跑圈提出“线上马拉松”的概念之后,咕咚、我要运动等一系列跑步类APP都推出了线上马拉松服务。和各大马拉松赛事合作,一方面可以增加参与人数,另一方面也是马拉松赛事的一种宣传手段。有时候,线上的参赛人数甚至比现场跑马拉松的还要多。以去年11月举行的一场马拉松为例,现场参赛者13310人,而同时,现场报名人数高达201191人,是现场马拉松参赛人数的近16倍之多。

  除了在线跑步、线上马拉松,还有些运动类APP根据自身内容和用户特征,提出“移动健身房”、“原创明星课程”等概念,但大体上都属于线上参与、线下随机实践的范畴。

  用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粉丝,尤其是大量“小白”级健身用户参与,但在经历初期的快速发展后,运动类APP的一些瓶颈也开始出现。西安市民张伟之前在家做俯卧撑、举哑铃来锻炼,有了健身指导的APP以后,感觉比自己瞎练强多了。但对比几款APP提供的教程,他发现,不少教程内容雷同,加上读数指示不全、强度分级不够精准,去年坚持一段时间后,新鲜劲过去的他基本停用了运动软件。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营销学教授郝渊晓认为,移动应用如果不能解决同质化问题,那么用户使用频率就难以保证。运动类APP,包括一些运动手表,能显示心率、血压等信息,这些数据虽然人们每天都看,但在线上不一定能获取更深层的精细化指导,从而影响用户粘性,不利于APP的持续运营。

  3月19日,国内知名跑步类APP悦跑圈宣布完成1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除了新一轮资金注入,“体育服务商”的说法更容易让外界联系到其近几年的动作。华商报记者了解到,这款APP最初是定位于跑步人群的社交型应用,近两年不断在平台上孵化跑团,并为其组织线下活动及赛事,也就是其宣称的体育服务主要包含线下赛事和运动装备,未来还计划售卖运动服装、联名款运动产品等。

  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另一家行业头部企业也发布消息:推出KeepK1智能跑步机及线下空间Keepland,打造科技运动生态。

  “体育本身是需要身体力行的运动,所以对运动领域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完整的闭环最终还是得回到线下去。”易观国际分析师屈晶表示,传统健身行业面临产品单一、人才短缺的问题,而线上平台则面临变现等现实问题,所以线下与线上融合的“新健身”模式,才能弥补各自在精准营销方面的不足。

  用线上手段拓客,到线下嫁接用户需求,还有些互联网企业选择自建线下部分。华商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共享健身舱最近在西安街头也出现了。近日,在曲江新区一处科技园区,记者就找到了一座新设置的智能健身舱。从外观看,这个健身舱的大小类似于一个集装箱,其中设置了几台跑步机、椭圆仪等健身器材,并配备温控系统、空气净化、百叶窗等设施。按照舱体外的指引,用户扫码关注以后,注册并缴纳相应费用即可获得开门二维码,进入舱内锻炼,操作流程与无人超市等类似。

  据健身舱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他们已投放了两台,未来计划在西安更多小区投放,新用户可免费使用一段时间,随后使用按次收费。

  当然,外界对于共享概念带来的小型化健身模式,诸如时间场景能否被碎片化、盈利前景都存在疑问,不过,对于运动领域的互联网公司来说,乐刻尽管没有放弃互联网,但经营重点却放在自建实体健身房方面,在实现快速扩张后,去年10月获得了3亿元的C轮融资。

  几年前诞生的那一批运动类APP在生长几年之后,如今“长”出了不同形态:有的固守互联网形态,然而步履维艰,苦苦寻觅变现之路;有些则开始走出互联网;还有的还没等到下一轮融资,就已经死亡。

  根据自家平台和内容的不同特征,各APP的营销内容也出现分化:有的力图打造垂直运动电商平台,搭配课程来销售电商板块的运动产品;有的以线上和线下赛事活动来吸引用户、引导相关衍生品销售,同时与银行、汽车、体育用品等孵化特色活动……万变不离其宗,整体上都是为了谋求商业变现。

  “不少健身和运动类APP都在往产业链上游走,也就是体育服务、赛事承办等,电商和卖课则是在向下游走。与其说是寻求盈利,不如说是创业企业在产业链中找自己的位置。”屈晶认为,两个方向都有盈利的成果,相对而言,向上游走盈利会更容易一些。

  不过,上下游两个方向也都面临着考验。有行业人士介绍,以马拉松赛事所开拓的跑者为例,不少已经养成了自己的跑步习惯,但跑马拉松最多只是偶尔为之的挑战项目,让用户天天跑马拉松谁能受得了?所以,如何增加用户的粘性以及提升打开率则显得更为重要。过早收割用户并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从售卖运动装备、运动营养补剂等消费领域来看呢?在运动类APP面前,还有耐克、阿迪已经各类更专业、更强大的企业存在。所以说,过早收割用户,很可能出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情况。

  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4.35亿,体育消费总规模达1.5万亿元。面对未来的运动健身市场井喷,运动APP无疑将扮演更重要角色。

  财经评论人士严跃进认为,在“互联网+”的普及之下,个体的运动热情被点燃,如何丰富锻炼内容、做好科学辅导、实现更佳效果,将成为运动类应用软件转型调整的方向。他说,这个过程中就是用融资来不断优化产品,从单一工具向综合平台转型。

  就在线运动的发展趋势而言,屈晶认为,它们与智能硬件的结合将会更紧密,如:健身器械、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通过智能硬件的数据采集,为健身App提供数据支持。目前行业内的头部厂家已经形成,未来竞争还要看自身造血能力和资本支持情况,预计康复、运动恢复等新兴领域也会逐渐被嫁接到各应用的服务之中。

  郝渊晓分析,随着行业格局的固化,应用软件之间的竞争会逐渐弱化,最终留在用户手机里的那几款应用,可能都是够专业、够全能的实力“选手”。与其他互联网软件一样,也许经过不断迭代,它们将来也不再是原来的样子,这恐怕就是互联网营销的江湖。 华商报记者 李程 李王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href=""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