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半岛综合体育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汉代平民教育问题研究述评

2024-02-26 10:01:2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汉代平民教育问题研究述评中国古代的教育兴起于商朝后期,当时是官学,主要的被教育对象也是官员和官宦子弟,直到西周时期逐渐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官学教育体系,但是不变的主要被教育对象依然达官贵族子弟。

  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封建王朝,看似中间经历了一个秦朝,但是时间并不长久,所以春秋战国的境况对汉朝前期的统治者并不陌生,加上秦朝的法家思想的教训,肯定希望统一思想,这样才好让自己的政权统治更稳固。

  首先,汉高祖刘邦在取代秦朝之后,吸取秦朝苛政的教训,对百姓不再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而是选择黄老之学,让天下休养生息,百姓安心的发展小农经济,经过几代皇帝的无为而治,汉代的国力得到恢复,经济水平得到提高,在汉景二帝的治理下更是出现汉景盛世。

  其次,汉武帝虽然穷兵黩武,但是重用桑弘羊等经济大臣,让汉朝的经济继续保持很高的发展态势,中间虽然有过比较慢的发展阶段,但是到汉宣帝时期的到进一步加强,让汉朝的经济水平继续往更高层次发展!

  总之因为汉代各皇帝的有效措施让国家趋于稳定、人口逐渐增加、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平民求学提供经济基础。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读书的第一件事是从政,因此汉代的平民百姓不断地萌发学习的念头,是因为汉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发生改变,不再只有官宦子弟才能进入官场,所以汉代在上为教育平民化提供了条件。

  例如汉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即举孝廉、举贤能,简单来讲只要才能出众就能得到地方官府的举荐从而踏入朝廷为官。

  不可否认,世界上有天纵之才,但是天生神童似的人物都是可遇不可求,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人还是需要自己学习,通过受教育的成才!

  这个在汉代的史书中都是有过记载,例如一句:“天下学士靡然乡风”,就表明汉代的平民都在努力学习,促使汉代学习知识的平民越来越多,教育也越来越平民化。

  在汉朝以前,所有文字性的典籍都是用竹简、木牍、缣帛等作为载体进行记录和保存,其中缣帛作为书写的载体只有达官贵族才会使用,平民百姓是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满足的。

  而能用得起的竹简和木牍,又特别的笨重,要占用的空间是非常大的,一个汉朝普通老百姓要想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光这些典籍就能让很多平民望而却步。

  因此汉代造纸术的出现,这个轻盈的纸张出现,让记录知识的载体变得轻便起来,平民百姓也不再为书籍而困扰,为汉代平民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汉代除了官学体系之外,还让民间的私学逐步发展,所谓私学是指私人办学的教育机构,只要交学费就能学习,而官学一般都是官宦子弟和举荐的人才,一般普通平民百姓是没有机会的。

  既然汉代朝廷允许私学发展,那么普通百姓就可以通过私学教育机构提升自己的才能,像汉代的社会环境,即便读书之后没有实现从政,也可以教书或者是经商等其他人生发展之途,并不是说平民百姓接受教育之后只能从政!

  而且私学的兴办者一般都是有名的学者或者是聘请有名学者来教书,所以平民百姓进入私学学习并不用担心什么教学质量。因此私学教育的发展,为平民接受教育提供了场所。

  当汉代的百姓通过教育提高自己之后,肯定会出现两个人生发展方向,第一是从政,作为一个平民百姓在得到教育的洗礼后,自身的素养和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当这些人成为官员,因为自己是平民出身,更会为百姓着想。

  第二个是继续当平民,即使是当平民也有很多选择,但是不管做出什么选择,基本上在经过教育洗礼之后,对社会的发展肯定起到正向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汉代的社会肯定趋于更稳定的发展态势。

  作为一个国家,想要不断地发展和提升,肯定不是因为依靠汉朝皇帝一个人,也不是依靠几个治国安民的大臣,是依靠整个汉代朝廷这个官员体系以及天下的平民,当天下的平民百姓大部分都经过了教育的,肯定有更好地才能为国家发展提供服务。

  虽然不能保证朝廷每个岗位都是才能卓著之人,但是在汉代朝廷的各个岗位的领导者肯定是鹤立鸡群的人才,而这些朝廷各个岗位的领导者就是通过天下人选拔而来。

  前面说平民教育的发展,给了汉代一个安宁的发展环境,其实同样还给汉代提升国力带来一个人才基数,接受教育得越多,能选拔的人才基础就越庞大,这样能选择的大才会更多,所以说为汉代的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在奴隶社会时期,真正的统治群体除了王室就是各个贵族阶层,而普通百姓只有被统治的命运,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的出现,平民也开始走进官场。

  但是主要群体还是贵戚或者功勋之臣的子弟,发展至秦朝和汉朝依然是如此,而出现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问题,而汉代平民教育的发展,加上汉代选拔制度的改变,让平民百姓走入官场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多,从而在根本上开始打破达官贵族垄断从政之路的现象。

  例如根据史载,普通百姓都能上书向皇帝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教育平民化所带来的改变;例如在史记中有这么一句话:“公卿牧守大半出于掾吏”。这个就是进一步说明汉代教育平民化之后,越来越多的平民开始从政,并且还走上中高层的位置。

  汉朝虽然经济发展得很不错,是中国古代王朝中还比较可以的,但是依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而普通平民家的主要收入甚至是唯一收入都是靠农业生产而来。

  汉代时期的读书求学之人在平民家庭中肯定是男性为主,但是男性是家庭的主要人力,如果都去读书求学,家里农业生产怎么办?没了农业生产就没了经济来源,又谈何读书学习!

  因此汉代的一些平民百姓为了能够有时间和金钱支撑自己学习,选择在农忙时节专心致志进行农业生产,等空闲下来再进行求学。例如在汉代的很多乡村教育机构都是按照农业生产的时间规律来办学上课,这样既方便学员又方便自己!

  当然也有白天务农晚上学习的平民孩子,这都是因为现实生活所迫,但因为心中有坚定的目标,懂得给自己做出合理的时间规划!

  例如汉元帝时期的匡衡在少年求学时期因为家庭贫寒,选择给有钱人家做佣人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存问题和求学的经济基础。例如汉代班固的弟弟班超就因为家境贫寒为官府抄书换取钱财;

  而汉代的另一个人物高君孟还直接把帮官府抄书作为自己学习的一种途径,这就是典型的一举两得!同时,在汉代很多平民书生经常葱家里带特产、书籍等物品进行贩卖来满足自己的求学!

  综上所述,汉代的平民教育发展得还比较普遍,基本上在汉代的平民只要愿意读书都能实现自己的求学之路,毕竟有着比较稳定的平民教育环境,以及平民教育的发展基础,同时有着汉代朝廷的权威支持,因而让汉代平民教育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王朝平民教育的兴盛开端!

href=""

搜索